泛珠论坛
用户名 密码
最近更新
四川动态高层声音献计献策灾后重建 领域推进 图片新闻
地震灾区浴火重生 文化借机腾飞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日期:2013-11-19 14:33:00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19日讯(记者 蒋娜 张异同)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绵竹年画、羌绣艺术等文化传承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以崭新的面貌和蓬勃的生命力全新呈现。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联姻,文化旅游业态逐步形成;羌秀与时尚结合,形成一条饱满的产业链条……

  珠玉在前,“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文化名片借助重建这扇门走出四川,走向世界。荥经砂器,剑指“复兴”;芦山根雕,化腐朽为神奇;……“重启”模式的开启,激发出文化产业强大后劲。

  “5.12”汶川特大地震:

  羌族文化浴火重生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羌族地区遭受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羌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恢复重建浴火重生,如今古老的羌文化焕发活力,蓬勃发展。

  小小绣针 绣出产业链

  古老艺术——羌绣,经过世代传承,展现着羌族特有的文化魅力。汶川地震后,羌绣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审美价值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羌绣工艺技法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性保护民族文化,活态传承文化遗产的成功之路。

  北川绣娘张桂熙在地震发生后,用灵巧的双手绣制了一只美丽的金丝猴,正是这张被收藏家以60万买下的绣图,成了张桂熙打造羌绣文化产业的源头,并逐步扎下了根。

  “羌族是华夏最古老的民族,不同时期的羌绣作品也反映了这一民族的独特之处。”张桂熙说,北川绣园收集了不同时期的羌绣作品。在对这些精品佳作进行临摹的同时,还不断研发新的技法和作品。如今张桂熙的产业越做越红火,日益壮大。

  位于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的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是由绣娘沈燕艳一手打造。为了体现原生态,产业园按羌族风情进行装修,集羌民族餐饮住宿、歌舞体验、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文化研究等为一体。

  自成立以来,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做了大量的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通过让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灾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羌绣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羌族妇女居家就业。

  ‘我的目标是在五年内,打造一个集中高端羌绣产品的产业园,发展壮大羌绣产业,”沈燕艳,希望通过羌绣产业,让羌族传统技艺等羌族文化得到更为广泛传播,促进活态传承和有效保护。

  小小画笔 勾勒震后新生

  羌族一些传统技艺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保护传承,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条“生命线”。

  同样,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绵竹年画这一文化产业也遭受重创。然而,绵竹年画人没有倒下,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迎接挑战,勾勒美好未来。

  绵竹孝德镇射箭台村,是绵竹年画南派——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地震中,年画村大量制画工具、资料、雕板及年画商品遭到损毁。“震后,苏州在年画村投资援建了绵竹年画产业基地项目,为年画发展带来了机遇。”年画村村支书说。

  据了解,灾后重建中,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大力援助下,结合苏州桃花坞年画营销的成功经验,借助“民间年画”的品牌优势,绵竹年画产业得到大力培育与发展。

  作为绵竹年画南派第九代传承人,陈刚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在传统的年画上,勇于创新。“年画元素不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年画载体。”陈刚说,观念的转变,让绵竹年画的发展出现了井喷似的效果。

  重建后的年画村除了发展传统年画外,还结合现代特色农业与旅游发展。如今,年画村吸引了近千人专业从事年画制作、销售,开发出100余个年画品种,年画产品还远销到美、法、英、日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围城”的年画村,面向国际市场,舞台越来越大。

 “4.20”芦山强烈地震

  迎难而上 文化借机腾飞

  珠玉在前,“4.20”芦山地震后,面临灾难拐点,雅安文化产业项目,也迎来了产业升级、科技更新的契机,焕发新的活力。

  荥经:砂器产业剑指“复兴”

  荥经砂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近年来,由于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都不能适应现代化,荥经砂器发展一直处于萎缩期,突如其来的“4·20”芦山强烈地震,又使荥经砂器遭受重创,雪上加霜。

  灾后重建,荥经将砂器复兴定位在走艺术复兴之路,在烈火中窑变的荥经砂器,正进行着一场革新。

  “荥经砂器颜色、质感独特,以泥料和烧制方式带来的透气性等特性赋予了荥经砂器独特的商品价值。”荥窑砂器艺术馆馆长、荥窑国际砂器文化发展促进会创建人叶骁认为,复兴荥经砂器产业,应增加砂器制品的附加值,打造高端艺术品,实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砂器需要创新,并让它走上国际舞台。”

  同时,叶骁认为,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变相保护。“目前工艺价值已远远超过砂锅自身生活用品的价值范围,产品逐步工艺化、艺术化,加上它古朴独特性,更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受大众喜爱。”

  省非遗荥经砂器项目传承人朱庆平也认为,保护和传承荥经砂器的关键在于窑变,“主动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和现代审美追求,让大家接受。”

  据了解,荥经砂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荥经砂器纯手工制作,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程序,其产品有茶具、砂锅等,兼具实用、收藏价值,享有“东有宜兴紫砂,西有荥经黑砂”美誉。

  目前,荥经把荥经砂器作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加大开发高端旅游纪念品、艺术品力度,重点打造龙头砂器基地、砂器文化产业园,力争通过3至5年,把荥经砂器发展成为有上百家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在千人以上,年产值上亿元的旅游文化支柱产业。

  芦山根雕:古老艺术焕发生机

  “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郭沫若曾经这样题诗赞誉芦山。芦山是一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城市,根雕工艺源远流长。

  芦山根雕取形天然,传承汉代文化精华,巧夺天工,古朴深沉,被誉为“四川一绝”。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是芦山根雕的灵魂,也是艺术美的本质。从汉代的根雕杰作,到如今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工艺的根雕艺术品,芦山根雕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今年3月22日,芦山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4月20日,突如其来的一场地震使芦山的这张城市名片遭受重创,多件名贵艺术品损毁严重。

  日前,中国乌木根雕艺术城建设项目破土动工,标志着芦山“4.20”强烈地震灾后产业重建迈出实质性步伐。

  “从根雕一条街,到根雕艺术城,再到根雕艺术之都,芦山根雕艺术将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现有的全长2300米的芦山根雕一条街,汇集了山西、浙江等地的200余户商家,主要经营乌木、香樟、香杉、红豆杉等根艺作品,产品远销海内外。

  据了解,根雕艺术城建成后,在遵循“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幸福美丽新芦山”的整体建设理念同时,将结合本地区文化历史脉络与现实特色产业为一体,将芦山根雕文化打造成一项优质的文化旅游项目。

作者:蒋娜 张异同

相关新闻:
四川投资项目 泛珠投资项目库 泛珠办事易
友情链接

本网由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日常工作办公室主办 联系我们:020-87373327 Email:pprd@pprd.org.cn
备案号粤B-20050235
本页面版权归四川新闻网所有,并由其更新维护 南方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